局长荐读 |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
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、学习和发展的主体。教育应该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的目标。那么,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?
1转变观念,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
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
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。教育到底是什么?在传统教育观念中,教育是一种与学生之间的“授受”活动。教育的结果,是学生学到了什么,主要取决于教师教了什么以及教得怎么样。教师被看作是教育活动的主体,学生被看作是装载知识的容器,是教育活动的容体。主体教育思想则透过教育活动的表面,看到了教育活动的本质:它是学生在教育者为其创造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,经过自身的知、情、意、行等身心活动过程,对各种内外影响加以消化吸收,自我发展的过程。它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会的问题,更主要的是解决了学生会学的问题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,学生则是自身学习与生活活动的主体,师生双主体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。
基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本质,目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还有许多传统思想要变革。传统教育思想认为,学生就是学生,学生就得有学生的样子,学生就要听教师的话,老师教什么,他就要学什么。这种陈旧的观念我们必须转变。另一方面,在应试教育大背景的影响下,考试完全成了教与学的指挥棒。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,应该得到转变。第三,要变“讲堂”为“学堂”。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,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,让学生自己学习、自主学习。
2建立平等、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
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
新型师生关系的本质是平等和和谐。在这种关系中,学生体验的是平等、自由、尊重、信任、理解和宽容。教师的活动也不再是依据既有模式灌注现成知识。而是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不断营造出有创意的教育策略。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,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教材,而是更为广泛,更为充实的现实生活。但是就目前而言,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在人格上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,教师批评和惩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,从教师的出发点来说,这样做是出于教育的目的,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负责。但问题在于教师们没有意识到,要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人,必须把尊重学生人格作为热爱学生的前提。否则,结果只能是造就了一批“听话的孩子,学习的机器”。而未必是具有主体精神创新意识的主人。
为此,作为教师,就应着力营造课堂民主、和谐的氛围,建立合作、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。教育过程中要认可每个学生的认知方式,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,让学生能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。而不是强求一律。要承认学生的差异,并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方式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,教师与学生,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、平等的氛围。这种氛围,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,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。
比如,同样是一堂语文课,同样是学生读完课文后师生的活动,一位教师要求一名学生:“把你喜欢的一段课文读给老师听听”。另一位教师则对这名学生说:“把你喜欢的一段课文读给大家听听”。其不同处只有两个字之差,却反应出了两位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。前者是以教师为中心,他把一切定位在教师身上,后者则以学生为中心,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。因此我们应尽量减少那些单调的、乏味的“注入式”,多一些生动的主动参与意识,多一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思维训练,多一些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。力求课堂科学规范,不追求固定模式,建立师生平等、民主、和谐的伙伴关系,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才能得到保障。
3变“讲”为“学”,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
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
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到的,而不是老师强灌硬注进去的;学生的能力、品德也是自己练出来的,而不是老师教会的。可是目前,好多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一讲到底就是一问到底。表面看热热闹闹,气氛很浓,但其教学效果未必好,因为教师的这种一讲到底、一问到底或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未必真正具有启发性,学生的回答也未必建立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,这种满堂吼或一言堂的教学活动完全是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进行。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教师自己说了算,还有些教师自己就好像开的是“零售铺”。学生得到的是“散装货”,知识是零打碎敲,能力是机械重复。教师非要把那点知识掰开揉碎了再“喂”给学生,学生在课堂上几乎用不着去思考,用不着去动脑,学生的思维和自学能力怎么能提高呢?相反,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少,但是他突出了教学的关键部分,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,去学习。反而耗时少,教学效果好。
常言到,教无定法,学无定法,贵在得法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新课标,新课程倡导发挥教师的教学特长,展示教师教学个性。更注重遵循教学规律,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,注重自主、合作、探究式教学原则。所以,我们的教学方式应尽可能地符合新课标,新课程的基本要求,要因人、因材论教,不盲目追求某种固定模式。一些教育名家所倡导的在课堂教学上可以“有所听,有所不听”等模式,要有借鉴的学习。有些名家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,这些都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而学习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而改革。
首先,要合理科学的安排和精心的设计课堂结构,优化教学过程,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主动读书,自主学习,合作学习,动手操作。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选择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,有选择地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作业。其次,教师要善于诱导,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,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,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事,说自己最想说的话,干自己最想干的事。教师还要因势利导,利用课堂尽有的教学资源,比如课本,课文,插图,教具,学具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,使学生在乐中学,学中会,会中创,在会学中成长。这样的课堂才是开放的,民主的,自由平等的,课堂始终属于学生的,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。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,并不断增强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。
4建立科学化、公正化的评价机制
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
目前,大多数教师的课堂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,衡量学生以“听话”、分数为标准。因此,建立科学公正的课堂评价机制势在必行。
首先,教师要在课堂上多用激励、富有感召力的语言评价学生,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。这样的激励机制带来的将是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、心理相融。其次,不断改进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评价机制。进行过程评价,在课堂上,教师应从学生的知、情、意、行和主体参与意识出发。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,既要看到学生的学习结果,又要看到学生学习的过程。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个学生进步的幅度,善于发现学生进步的闪光点。要因人而异,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。第一,由单一的评价转变为重过程,重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机制。课堂检测可采用听、说、读、写等方式进行。作业可采用贴小红花,奖五星,奖小红旗,用语言等来评价。第二,由分数评价转变为达标等级评价。如“优秀”、“良好”、“一般”、“需努力”、“这次没做好,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好”等激励性评语进行评价。第三,先是让学生自我评价,再是小组评价,然后全班参与评价。这样的评价,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,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,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。第四,要建立课堂奖励机制。如设立学生拔尖奖、特长奖、进步奖、创造奖、主动参与奖等。这样更有益于学生的创造和发展。第五,由知识评价转向能力、情感评价。课堂上,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的情感,要以心换心,以情激情,注重感情的投入,注重学生能力的评价。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,以人为本,尊重差异,尊重学生人格,使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。
总之,只要我们弃旧求新,勇于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、教学模式,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,不断创新,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,着力营造平等、民主的课堂氛围。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就一定能落在实处。
来源:今日头条
1.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 | 鄞州区中小学(幼儿园)经典诵读大赛圆满落幕
2.用智慧描绘蓝图 做“人梯”引领发展 区教育系统开展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专题培训活动